12月14日,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法院采取紧急有效措施,仅用两天时间,成功调处一起涉及36位农民工工资案,让寒冬里居住在高速公路桥下简易工蓬里的农民工兄弟顺利返乡。
今年9月,来自驻马店、信阳、平顶山的36位农民工,在包工头孔某的带领下,汇聚在商丘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务工。但工程结束后,包工头以发包方没有全部给付工程款、工程赔钱为由,拖欠农民工工资至今,致使36位农民工工程结束后在商丘滞留20余天讨要工资款。为此,他们先后多次到劳动仲裁部门和发包方等多个部门讨要说法,可得到的消息是发包方已经将全部款项给付了包工队。农民工再找包工头时,他不是推托不见,就是态度不好,一直不将工资发给农民工。进入12月后,天气逐渐变冷,零下五度的气温,让本来带防寒用品很少,还住在高速公路桥下用塑料薄膜搭起的简易工蓬下的农民工倍受煎熬。工蓬四处透风,夜晚不防寒,阴天不挡雨,雨天不少工友的棉被都被雨水浸透。眼看着更加寒冷的季节就要来临,农民工们心急如焚。
为讨要工资,他们一连跑了好几个部门都没有结果。无意之间,一位农民工听说到法庭可以尽快要回拖欠的工钱,与大伙商量之后,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13日上午一上班,他们走进了梁园区法院双八法庭。
法庭听到农民工反映情况后,考虑紧急情况,当即向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领导明确表示:把此案当做特殊案件,特事特办,决不让来自他乡的农民工兄弟再居住在寒冷的大桥下;并指示负责宣传的干警对此案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10时20分,法庭紧急传唤包工头孔某、朱某与发包方代表来到法庭。经过现场了解得知,农民工工资没有发到位,是因为包工队与上层包工头之间在结算其中一部分杂工费用时,因标准没有预先约定产生了分歧,上层包工头在给付工程款时孔某以钱少为由不收,造成了农民工工资无法发放,几十位农民工无法回家乡的事实。
上午几方在法庭的主持下进行协商。孔某坚持说工程赔钱,不接收上层包工头交来的款项;上层包工头坚持按合同约定给付工程款;农民工们情绪激动,坚决要求发放工资,并声称:如不发工资就到市委去上访。法庭一直协调到14时20分,仍然没有结果。但几十位农民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是,几位法官一直忙于调解案件,还没顾上吃饭。在农民工的反复劝导下,法官才安排好下午的调解,匆忙到邻近的小饭馆吃了两个冷馒头。
就在吃饭的十几分钟里,法官们在一起又研究案情,制定了新的调解方案。决定首先敦促包工头向农民工发放工资,让农民工尽快踏上返乡的归程;两层包工头之间的账务纠纷,随后进行调解。
回到法庭后,法官分别找当事人做调解工作。一方面让两位包工头都站在农民工的角度,充分体谅农民工的苦衷。天寒地冻,住在漏雨通风的高速公路大桥下的工蓬里,目前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如此寒冷的天气,还忍心让他们住在哪样的环境下吗,如何让辛辛苦苦干了两个多月活的他们安心回家。另一方面,让来自三个地市的农民工分别推荐一名代表,具体参与案件的调解,并及时向其他农民工介绍情况,以免再生节外生枝。
往反多次调解,直至21时30分,几十位农民工看到参加调解的两位女法官仍然没顾上吃饭,由于天气寒冷已经明显有了感冒的症状,一致要求明天再进行最后的结算。等法官们回到家中时,已是晚上22时30分。
第二天一大早,几方当事人再次相聚在法庭。经过反复耐心做工作,孔某终于被法官的真诚所感动,决定按着法庭的提出调解意见,首先结算农民工工资。上午11时40分开始向来自驻马店的11位农民工发放工资,直至13时第一批11人工资结算完毕,他们愉快地背上沉重行礼踏上归程,但他们没有忘记的是,专门向法官赠送上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写下的感谢信。“感谢梁园区法院的法官在两天时间里帮我们讨回了工资,你们是人民的好法官,是农民工的保护神”。
在向第二批和第三批农民工结算工资时,一方面由于包工头所带资金不够;另一方面两批农民工均与包工头之间存在复杂的账务,如不把账目算清,工资无法发放。于是,法庭在让包工头筹款的同时,开始逐笔核对相互之间的账务。直到晚上20时左右,账目算清后开始发工资,等农民工拿到应得工资离开法庭时,已是晚上22时。此时,天空虽然很黑,天气也十分寒冷,但农民工兄弟的内心确感觉十分温暖。让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几位女法官想为农民工所想,急为农民工所急,办起案件没有上班下班之分,为了能让农民工早一天回家,已经连续两天都加班到夜晚,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为了工资的事左右奔波20余天,怎么也想不到在法庭两天就拿到了工资。连续两天女法官们没有喝农民工一杯水,没有抽农民工一根烟,但案件却及时解决了。他们感激不过,执意要留下一点钱,专门请人为法庭做面锦旗,最后还是被女法官们婉言谢绝。